芸裳:
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专注古诗文20年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史记》、《左传》、《战国策》等史书里面的文章,却很少学《汉书》。这是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为了追求文辞的典雅和文句的对称,用的文字很艰深,读起来晦涩难懂。很多饱学之士都读不懂《汉书》。
唐代,一位名字叫作颜师古的大家,为《汉书》写了一本注,当时,人们都把它当作最权威的注本。但是,刚刚九岁的王勃,竟然大胆地指出了其中的错误,还专门写了一本《汉书注指瑕》。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拥有如此广博的学识,还敢挑战权威。这件事很快在初唐文坛传开,人们都为王勃的才华赞叹不已。
王勃的才华也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识。十四岁时,王勃受到唐高宗的召见,受封朝散郎。不久,王勃又受到高宗和武后次子沛王李贤的赏识,成了沛王府的修撰和沛王的侍读。
一群青年俊杰集中到一起,娱乐的花样也翻出很多。唐朝人比较喜欢斗鸡比赛。王公子弟更是争相追捧。有一次,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又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斗鸡比赛。为了提高这次比赛的情调,沛王就让王勃写了一篇讨伐英王鸡的檄文。才高八斗的王勃当仁不让,洋洋洒洒,一会儿就。
就是这样一篇游戏之作,给王勃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转折。由于这篇文章过于幽默诙谐、朗朗上口,很快就传开了。不久,就传到了高宗的耳朵里。对政治分外敏感的帝王把两个王子之间的斗鸡比赛与政治斗争联系在了一起。 他想到父亲为登上皇位不惜兄弟相残,几个哥哥也为了皇位明争暗斗。
高宗恶意地认为王勃这是在挑拨皇子的感情,愤怒地将王勃贬出长安。
当时王勃才十九岁,花一样的少年,怎么懂得政治漩涡中的暗流,这实在是冤枉了王勃。
心比天高的少年英才离开长安,开始了蜀中的漫游经历。在蜀中,他虽历尽艰辛,却成就非凡,三十多篇诗文使他跻身“初唐四杰”的行列。
后来,几经辗转,王勃在河南谋得虢州参军的职务。但因私藏罪奴,又将其杀害,王勃锒铛入狱,幸遇大赦,才捡回一条性命。但是,这件事还是牵涉到他的父亲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现在和越南国北部)县令。
后来王勃在去交趾看望父亲,在返回的路上,经过大海,一叶扁舟,怎敌得过北部湾海域的惊涛骇浪?王勃落入海中,惊悸而死。所谓祸不单行,大概就是如此。
初唐诗坛,一位耀眼的明星刚刚升起就陨落了。
有的人用生命的长度让我们铭记。而有的人,虽然生命如昙花一现,却惊艳千年。
王勃的五言和七言都很好,除了那些美丽的诗篇,他还创作了流传千年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王勃的一首咏风的诗词。
咏风
王勃 〔唐代〕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的意思是:
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凉的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起来。这风吹散了山中的烟云,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上涧旁的人家房屋。
凉风来来去去本来没有踪迹,可它的吹起和停息却好像很有感情,合人的心意。当红日西下,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时候,它又自松林间吹起,响起一片松涛声。
宋玉在他的《风赋》中说“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下而加焉。”
王勃的这首咏风,也写出了风的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肃肃凉风吹散浊热,吹遍了林壑,驱散了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了涧底的人家,卷走了山上的雾霭,现出了山间的房屋,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肃肃凉景生”,首句平直轻快,习习凉风飘然乍起。“加我林壑清”,是紧承上句,概写风不管深沟还是浅壑,不分高低贵贱,北风都遍施恩惠。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描写风为平民百姓送爽的具体情态。
“去来固无迹”,指它行踪不定,施惠于人们没有所图,不求回报。
“动息如有情”,借用《抱朴子·畅玄篇》“动息知止,无往不足”之意,说风慷慨惠施,不遗余力,来去仿佛一个有情有义之人。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白天,风为劳作的人们送来清凉,宁静的傍晚,又为歇息的人们吹奏起悦耳的松涛声。
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王勃高度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以风况人,有为之士正当如此。诗人少有才华,内心充满“青云之志”。
王勃所咏的风,不是柔弱的香风,也不是宋玉取悦于大人物的雄风,更不是肆虐于普通百姓的雌风。这首诗里,寄寓了诗人的平等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正是拥有这种思想,一千多年过去了,王勃的作品依旧充满了生命力。
本文作者:芸裳
这里有最美古诗词,欢迎关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wmuqi.com/juzi/jpjz/48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