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句子 > 精品句子

《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点绛唇》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可以说,苏东坡是我最喜欢的古代词人(诗人)没有之一。他就是心中那个“诗人”的模样。

我喜欢苏东坡的深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情到深处,反而再也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我喜欢苏东坡的豁达和乐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的淡定平和心情 充分表露出来,人生中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真的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总能在无聊苦闷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今天与各位一起品读苏东坡的《点绛唇》,这首词作于元祐五年,苏东坡在杭州任郡守,与同僚袁毂登山游水时所作。

《点绛唇·闲倚胡床》

【宋.苏轼】

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我们先看上阕,是词人自述游山玩水的寂静心态。

你看“闲倚胡床,公楼外峰千朵。”苏东坡的词写的特别有画面感。第一个镜头一个闲靠在胡床上的背影,然后随着镜头的移动,透过公楼窗户向外望,只见山峰重叠,看见了山外青山楼外楼,宛如花开万朵,全部微缩在“窗含”的镜头中,美丽极了。这是杭州的典型山光。

然后下一幕一个反打镜头,主角出现了,他像是在问你,又像是在问自己,“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句话再怎么翻译,我觉得都会弱化意境本身。

有人曾经把这句话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拿来做对比,你会发现李白一上来就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然后在微醺的半醉半醒之中,举杯对着明月,然后低头看对影,就好像有三个人在一起饮酒一样。

同样是这种与自然同在。李白用的是邀,邀请,这是一个动作,所以你会发现整个画面是动态的,但苏东坡不是,他的画面很安静,主人静*坐在那里,清风明月他们似乎也在静静地陪伴主人,你不需要做什么动作,他们一直都在。

所以明人卓人月说:“明月清风我”胜于“举杯邀月,对影成三人”多矣。

其实上阕就是第一个字“闲”。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即便无人作陪,也有清风明月伴我左右。真的特别喜欢这句话。

我们再看下阕,“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别乘是个官职,指的是别驾、通判,是郡守的副手,这里指袁毂。

袁毂来了,打破了苏东坡的沉寂感,苏东坡与他同游杭州山水,赋诗唱和。苏东坡也不再感到寂寞,清风明月也不再独享,而是与袁毂一起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

所以他说,你知道吗,自从你来了以后,风月平分,清风明月,咱俩可以一人一半了。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风月平分”,除了照应上文,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诗人看来,这“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才是世间最大的宝藏。在《赤壁赋》里,诗人就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东坡说:在没有你之前,那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都是我一个人的宝藏。自从有了你,这些我都愿意分给你一半。

全词,尽情抒发了与友畅游湖山之乐。上阙的“楼外峰千朵”,“明月清风我”,如画一般,沁人心脾。下阙“风月平分破”,这个“破”字好像把上阕那种安静的画面一下子破开了,上下阕一静一动,各有各的赏心悦目。

这首词向我们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但是却一样美妙的心境。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自在,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其乐无穷。

在我看来——“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是朋友间最真的情谊。是恋人间最美的情话。

我们都是孤零零一个人来到世间,然后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遇到相知相惜的恋人。

坐在桌边,我仿佛进入到词人的世界,享受着那份和光同尘的恬淡、美好!这种恬淡心境,又因为我们的这种同频共振而让这份感受加倍美好。

“明月清风我”、“风月平分破”,像画卷一样,直入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