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苜蓿峰寄家人

题苜蓿峰寄家人朗读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

译文

苜蓿峰边春天又已来临,胡芦河上不由泪下沾巾。

你在闺中只能空作思念,怎知沙场愁极出征之人!

注释

苜蓿(mùxù)峰:玉门关外之山。峰,一作“烽”。

立春:节气名。

胡芦河:说法不一,似指甘肃省西部玉门关外的疏勒河。

闺中:指岑参妻子。

杀:同“煞”,极甚之义。

题苜蓿峰寄家人创作背景

  此诗为诗人在安西都护府任职时作,约作于天宝八载(749)。诗人在安西时,曾行役于外,至苜蓿峰,适逢立春,顿起思家念亲之情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6

2、

  这首诗实际上是写给亲人的一封书信,表达自己的思念,也安慰妻子的思念。

  诗的前两句照应题目“题苜蓿峰”从首宿峰写起。春天又来到苜蓿峰、胡芦河上。眼望边地景物,诗人不由泪下沾巾。开始就点出边地、点出季节。“逢”,实则是“又逢”,这就强调了置身边塞已非一日。“苜蓿峰”、“胡芦河”说的都是边地,上下两句以互文句式作反复说明,不仅点明地点,而且它们本身又是异地景物,从而强调了与“家人”相去之远。这一切正是触动诗人感情的契机。“泪沾巾”这一形象性的活动便概括了此时此地诗人的心情。至于“泪沾巾”的原因,则由下两句来具体写。格调是沉重的。

  诗的后两句照应题目“寄家人”写自己的思念:妻子在家中是那样思念征人,却只能空然想想而己,她怎会知道沙场之上又是怎样地令人愁肠欲断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写自己思念“家人”,却去写“家人”思念自己,而且知道“家人”是在“空思想”。“空”,有徒然之意,即使思念也难以排遣;“空”,又有凭空之意,叫思念也难知沙场征人之苦。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深理解和怜惜,也就衬托了诗人思念之苦,较之一般写家人亿征人更为深切。诗人之所以“愁”,是由于沙场征战之苦,是由于家人思念之苦,“泪沾巾”的原因在这里也就得到了回答。身为征人的诗人理解“家人”,同时也希望“家人”理解征人,慰藉之意,关切之情,自在其中。

  全诗语言朴质自然,感情真挚深切,格调苍凉沉重,先从自己思念“家人”写开去,又从“家人”思念自己写拢来,结构回环,语意深长,很好地传达了诗人愁肠百转的心情。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1-2]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岑参朗读
()

猜你喜欢

卧疴人事违,流景自如昔。年年溪南村,霜叶千树赤。

既为升平民,所好胡不得。耕凿给妻孥,相看至头白。

()

柔绿阴无际,垂帘昼似年。莺声催午课,花气拥春眠。

向母寻眉谱,随兄治砚田。潜心看内则,钞得两三篇。

()
史鉴

去湖三里近,种竹万竿馀。径转通幽处,朋来问索居。

散金时买画,补屋为藏书。千古王摩诘,辋川应不如。

()

呜呼,许公仁者非神仙。代民纳税法外意,后之继者难为贤。

瘗金偿赋讳施与,诧为黄白毋乃颠。医师之外设方相,周礼广立仁政篇。

()

侬似浮萍漂泊里。不道留侬,到便侬留住。柳絮随风花落处。

为侬又惹閒情绪。

()

沿洲杜若,蔽石江蓠,荒庙幽馨惹。细花开向无人处,几点自成风雅。

嫣红淡赭。是暮雨、罗裙吹化。题赠他、真本离骚,尽付湘灵写。

()